图录号/艺术家:
明末清初 黄花梨画案
图录号:335

拍卖信息
- 拍品名称:
- 明末清初 黄花梨画案
- 图录号:
- 335
- 年代:
- 艺术家:
- --
- 材质:
- 作品分类:
- 尺寸:
- 48×80cm
- 估价:
- 开通VIP查看价格
- 成交价:
-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 拍卖公司:
- 浙江世贸
- 拍卖会名称:
- 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 专场名称:
- 长物萃珍·匠心独运——印章、瓷器、家具、文房类艺术品专场(四)
- 拍卖时间:
- 2017年07月16日
- 备注:
- 声 明:
- 材质:黄花梨
生漆灰底明式家具
说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从采用据木到老花梨木,或杞梓木、铁力木等制造的明代和清代的各类家具,历来都没有作烫蜡的,凡是硬木制造的家具都是做揩漆,成为苏式家具制作不可缺少的工艺程序和特征。讲明清旧家具烫蜡,是清代北方流行硬木家具后才出现的,不仅时间较晚,而且不同程度上都已改变了古旧家具的原貌。在不少明式家具实物中,几乎看不到有采用传统髹饰揩漆的痕迹,大多已作过所谓“颜色活”的加工而被烫过蜡,似乎明式家具都以“烫蜡”或“上蜡”为其主要的工艺之一。并以为只有上蜡抛光之后,明式家具才“光亮莹澈”,才能出现“包浆”。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实,是明式家具研究中不应该出现的一种错误认识。有人甚至把“清中期以来,崇尚紫檀,将黄花梨家具染成深色”然后打蜡的做法,说成是一种传统做法,因而将这种“须染色,与最后的烫蜡硬亮的加工工艺,认为是“古亦有之,明代匠师,岂能不知使用?”(《明式家具研究》文字卷王世襄1989年7月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的传统做法。据宁波明代地方志中有关记载,这种揩漆工艺,最精到的做法常常是“一寸之木,百日之工”。一件古家具上,只要旧时原有的漆饰留有遗迹,只要不被后人人为地加以清除,遗迹常常会是明清家具的断代十分有用的依据,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众所周知,漆是中国的土特产漆艺的成就同样反映了传统手工艺家具的卓越水平。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从漆饰家具发展到硬木家具的过程中,硬木家具应是渐渐地替代漆饰家具的,故漆饰家具的不少工艺手法在硬木家具上依然存在,如传统漆艺中的“做底”显得特别重要和讲究,在明清旧家具中也经常会见到这种残留的痕迹。由于没有除去这些残迹甚至重做新作,才使珍贵的明代苏式家具在众多的宫廷家具之中,展现出了特有的神彩和光辉。同时,还使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到明代硬木家具的一些揩漆特征如底色漆、工艺过程和表现手法等。采用这种手法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板材收缩出现隙缝,如在椅子座面的底部面框与牙板交接处、桌子桌面的背面及面框与牙板交接处都以漆灰填缝糊上麻布,再涂漆。这种工艺在江南地区一直流传着,至今在有些山村乡间仍能看到。以上为黄花梨画案解析,以供藏家欣赏。本画案线条流畅简洁,具有明代家具的典型特征,同时画案面板选用稀有黄花梨大料,弥足珍贵。以上为黄花梨画案解析,以供藏家欣赏。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